冯小刚陈可辛论剑找出路电影工匠精神遭遇市场困境-【新闻】
早在去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就曾经指出,中国电影产业在新的形势面前,面临新的挑战和任务,第一重任务就是聚焦电影生产的质量和水平,体现电影的“工匠精神”。但是,面对投资人的急功近利和从业者普遍的浮躁心态,用“工匠精神”去精雕细琢一部电影作品遭遇到了市场的困境。在由腾讯娱乐、腾讯视频协办的第20届上海电影节主论坛“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国电影”论坛上,著名导演冯小刚、陈可辛,著名作家兼编剧刘震云、电影研究者戴锦华齐聚一堂,探讨市场喧嚣之下如何用“工匠精神”打造一部高品质的电影。已经进入“自由王国”的冯小刚倾向于向内心寻找答案,拍自己喜欢的电影自然会全心全意地用工匠精神去打造,而不用太多地考虑市场;陈可辛则倾向于在工匠精神和市场之间寻求平衡,他认为网络将是未来电影人创作的乐土。
外向陈可辛——网络或将是新出路
虽然陈可辛近期监制的两部电影《七月与安生》、《喜欢你》都获得了不错的票房和相当优异的口碑,但他表示自己依然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巨大压力。陈可辛说,很多时候电影团队认真做一部电影,从筹备到剧本再到最后的上映几乎要花两三年的时间,但电影的命运就取决于上映之后的一两天,如果第一天、第二天的票房不好,这部电影在电影院很快就没有排片了。
陈可辛忍不住感慨,十年前大家以为等电影院和大银幕的数量变多了,就会对观众形成分流,不同类型的电影就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观众,电影的类型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丰富。然而,真实的情况是银幕越多,能够在影院生存的电影类型越少,基本上集中到很少的几类。“中国虽然有很多不同的观众,但观众并没有太多的选择。而实际上全世界的电影市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会体量越大越会解决的,只会越来越坏。”陈可辛说,这种状况的一大恶果就是现在的资本和市场会裹挟着电影人照着所谓的大数据去制作电影,强迫电影人拍那种利益能够最大化的电影,结果就是电影市场上出现电影越发趋同。